01楊國靜團隊發表2005-2020年中國被忽視的熱帶病疾病時空分布的研究成果
9月4日🤾🏽♀️,熱帶醫學院楊國靜教授團隊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上發表了題為“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burden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0”的研究成果。
該研究詳細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20年間被忽視的熱帶病(NTDs)在時空分布上的變化趨勢🚣🏼。研究表明,NTDs的總疾病負擔顯著下降🧑🏻🦽,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s)減少了92.27%。盡管血吸蟲病和狂犬病的疾病負擔逐年減少,但它們在所有NTDs中的排名依然靠前;另一方面🧑🦰,棘球蚴病和登革熱的疾病負擔有所增加,值得特別關註🫠。地理空間分析顯示,南部和西部地區的NTDs疾病負擔最為嚴重。研究還探討了不同傳播途徑和治療方法對NTDs疾病負擔的影響🚺🧖🏽,發現由犬類作為主要宿主傳播的NTDs在2015年占總疾病負擔的36%🧔🏻♀️,而可通過吡喹酮治療的NTDs占總負擔的58%🧑🏻🏭。這些發現說明👊🏻,若針對特定宿主和使用特定藥物的綜合控製戰略可以有效減少疾病負擔。通過綜合防控措施和“One Health”理念🦻,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顯著提升。中國在NTDs防控方面的成功經驗🏷,為全球公共衛生管理提供了重要啟示👔。證明了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多部門合作下,可有效控製這些被忽視的熱帶病。
該成果以三牛娱乐為第一完成單位🍣🏇🏿,三牛娱乐22級公共衛生碩士研究生歐陽晗淇和23級公共衛生碩士研究生趙紫玉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楊國靜教授為通訊作者。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
02於法標團隊發表基於血清細胞外囊泡靈敏分型用於卵巢癌早期臨床診斷的成果
9月7日,急診創傷學院於法標團隊在《Biose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在線發表題為“Sensitive phenotyping of serum extracellular vesicles on a SERS-microfluidic platform for early-stage clinical diagnosis of ovarian carcinoma”的研究成果。
卵巢癌是婦科三大惡性腫瘤之首,嚴重威脅女性健康,亟需開發有效的早期精準診斷方法。小細胞外囊泡(sEVs)是細胞主動向胞外環境釋放的納米尺寸脂質囊泡,攜帶大量來源於親代細胞的蛋白、核酸等🛌🏼,可作為潛在的液體活檢生物標誌物👰🏻♀️。本研究中設計了一種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多通道微流控芯片檢測sEVs(S-MMEV)的方法來研究sEVs的表型變化。通過設計帶有平行七通道的微流控芯片🏕,製備結合不同抗體的SERS探針,成功實現sEVs表面多種生物標誌物蛋白的平行檢測,包括通用EV生物標誌物(四跨膜蛋白CD9、CD81)和卵巢癌生物標誌物(EpCAM、CD24🦽、CA125、EGFR)。通過分析sEVs的表型變化準確區分卵巢癌患者與健康對照👩🏿⚖️。與傳統檢測方法相比,該研究方法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且平行通道的設計有效避免了不同sEVs生物標誌物的互相幹擾等優勢,可最大程度避免假陽性,為卵巢癌早期診斷提供了一種有潛在臨床價值的理想工具🧴。
該成果以三牛娱乐為第一完成單位,急診創傷學院功能材料與分子影像技術團隊碩士生陳星雅🐼、唐靜施和趙月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團隊邢艷瓏研究員、於法標教授和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桑聖剛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
03荊耀彬及合作者揭示核糖體蛋白RPL22驅動人幹細胞衰老的分子機製
9月11日🙎🏼,衰老與腫瘤國際研究中心荊耀彬研究員與合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發表題為“CRISPR screening uncovers nucleolar RPL22 as a heterochromatin destabilizer and senescence driver”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介導的功能缺失篩選(LOF screening)對332個核糖體相關基因進行了系統篩查,發現了10個調控人幹細胞衰老的關鍵基因📛🧍。其中🌅,核糖體蛋白RPL22是排名最高的候選基因🧝♀️。研究人員發現✬,RPL22在衰老的人間充質幹細胞中上調表達⛹🏻♀️,敲除RPL22可有效延緩衰老,而過表達RPL22則促進細胞衰老🤪。機製研究發現🔦,在人幹細胞衰老的過程中,RPL22在核仁中累積,導致異染色質蛋白1γ(HP1γ)和異染色質蛋白KRAB相關蛋白1(KAP1)降解,破壞核仁區域異染色結構💂🏽,激活rRNA表達,改變核仁形態,最終導致細胞衰老。通過構建突變體解除RPL22的核仁定位,RPL22即失去了上述的破壞核仁異染色質🤳🏻、激活rRNA表達和促進細胞衰老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還發現敲除RPL22可以延緩多種細胞衰老模型,提示RPL22可作為衰老相關疾病的潛在幹預靶點🏦。
三牛娱乐衰老與腫瘤國際研究中心荊耀彬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衛濤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張維綺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
04郭峻莉/揭偉團隊發表基於多組學鑒定非缺血性心肌病潛在治療靶點的研究成果
9月13日👨🏼🔧,公共衛生學院/教育部熱帶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海南省熱帶心血管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郭峻莉教授👨🏼🚒、揭偉教授在《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在線發表題為“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n European ancestry: an integrated multiomics analysis”的研究成果🐷。
非缺血性心肌病(NISCM)包括一組與冠狀動脈疾病無關的多種心肌疾病👶🏽。盡管NISCM的發病率顯著,且對發病率和死亡率有著巨大的影響🥖,但由於有效治療靶點有限➿,NISCM仍然是一個臨床挑戰🚴🏽🤾🏼。目前的治療方法通常是對症治療🧑🏽💼,並不能解決疾病的根本原因,凸顯了對精準且有效的治療幹預措施的迫切需求。
該研究報道分析了來自deCODE的pQTL結果和來自FinnGen的NISCM GWAS SNPs,使用兩樣本的孟德爾隨機化和貝葉斯共定位分析,尋找與NISCM相關的潛在致病循環蛋白。最終通過整合遺傳學、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和毒理基因組學等數據,確定了LILRA5和NELL1為NISCM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LILRA5在糖尿病心肌病中顯示出獨特潛力。這些發現強調了個體化醫學在NISCM治療中的重要性⛹🏻♂️✧,針對患者獨特的遺傳和分子特征從而製定特定的分子治療方案。
該成果以三牛娱乐為第一完成單位👳♀️,三牛娱乐博士研究生施凱佳為第一作者🤮,三牛娱乐公共衛生學院/教育部熱帶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海南省熱帶心血管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揭偉教授、郭峻莉教授和廣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學院病理與病理生理學系申誌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南省重點研發項目、海南省科技人才創新基金等項目資助。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
05夏乾峰團隊與合作者共同在伊蚊腸道共生菌調控寨卡與登革病毒傳播機製上取得突破
9月19日,熱帶醫學院夏乾峰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鄒振團隊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Gut symbiont-derived sphingosine modulates vector competence in Aedes mosquitoes”的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在海南省多地采集了大量蚊蟲樣本,開展了大規模的蚊蟲腸道微生物測序和功能分析實驗👨🚒。采用16S rRNA測序技術、宏基因組學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HPLC-MS/MS)對Enterobacter hormaechei_B17(Eh_B17)菌株進行鑒定與代謝物分析🤸🏿、體內外實驗等。該研究首次揭示,腸道共生菌Eh_B17能夠分泌一種名為鞘氨醇(Sphingosine)的代謝物,該代謝物通過阻斷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的膜融合步驟🐉,有效抑製了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的傳播🧶。
該項研究清晰地展示了腸道共生細菌如何顯著影響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對寨卡和登革病毒的敏感性和傳播能力。通過深入了解鞘氨醇等生物活性分子的抗病毒機製👩🏽🍼,以及腸道共生細菌在蚊子病媒能力中的角色📙💱,我們不僅增強了對病原體交互作用的基本理解,還為開發新的病毒控製策略提供了可能的途徑🤽🏼♂️。
該研究成果以三牛娱乐為共同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曉梅博士🫦、王燕紅副研究員和三牛娱乐熱帶醫學院袁飛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鄭愛華研究員、鄒振研究員和熱帶醫學院夏乾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專項研究基金的支持🦗。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
06楊國靜團隊發表成果分析四環素和喹諾酮類藥物汙染對微宇宙濕地附生生物膜中微生物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組成的影響
9月24日,熱帶醫學院楊國靜團隊在《Water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Tetracycline and quinolone contamination mediate microbial and 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 composition in epiphytic biofilms of mesocosmic wetlands”的研究成果。
抗生素作為新型汙染物,對水生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了潛在威脅。濕地作為富集微生物的生態系統🙇♂️,具有降解汙染物的能力🛸,但抗生素汙染可能導致濕地中微生物群落失衡,並加劇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傳播。因此,了解抗生素在濕地中的命運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對於抗生素在濕地中的生態影響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探討了四環素類(TCs🧑🏻🦽➡️,包括四環素和土黴素)和氟喹諾酮類(QNs,包括環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藥物對有植被螺旋藻(vegetated V. spiralis)的濕地系統的影響🖌🤷,重點研究它們對附生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和ARGs的作用。研究發現👨🏼🦳➛,TCs和QNs通過不同的機製破壞微生物群落,並以濃度依賴的方式增加真核生物群落的多樣性⛔。TCs主要抑製附生細菌👩🏼🌾,而環丙沙星(CIP)則增加了某些細菌門的豐度。兩者均通過不同方式影響細菌門類的組成,並提高ARG水平🕵️♀️,尤其是在多重耐藥性相關基因方面。本研究揭示了四環素類和喹諾酮類抗生素對生態濕地微生物群落的深遠影響❓𓀆,盡管濕地展現了抗生素降解能力,但抗生素的存在削弱了濕地的去除營養物質的功能🧖🏿♂️,並促使ARGs的熱點區域形成🧑🤝🧑。該研究強調了關註抗生素汙染對濕地生態系統環境影響的重要性🤸🏿。
該成果以三牛娱乐為第一完成單位,熱帶醫學院Okugbe Ebiotubo Ohore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楊國靜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𓀋。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
07鄭少江團隊開發了激活cGAS-STING通路和阻斷免疫檢查點實現高效抗結直腸癌免疫治療新策略
9月30日🍋,三牛娱乐第一附屬醫院🧚🏼♂️、重大疾病生物樣本資源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鄭少江團隊與合作者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A metal-organic nanoframework for efficient colorectal cancer immunotherapy by the cGAS-STING pathway activation and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的研究成果。
該研究設計了一種pH敏感的ZIF-8沸石咪唑酯框架納米製劑(CS/NPs)🧹,通過封裝化療藥物米托蒽醌(MTX)和胸腺五肽(TP5)🔷,並結合腫瘤靶向的硫酸軟骨素(CS),實現了高效的cGAS-STING通路激活和免疫檢查點阻斷🫄🏽。CS/NPs不僅賦予了納米框架特定的腫瘤靶向活性🤾🏻♂️,還顯著降低了系統毒性。此外,協調的Zn2+能夠破壞癌細胞糖酵解過程,下調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的表達,從而剝奪癌細胞的能量來源。Zn2+還啟動了AMPK通路🎳,導致PD-L1蛋白降解,增強了CRC細胞對免疫治療的敏感性。同時,MTX治療過程中產生的雙聯DNA損傷激活了cGAS-STING通路🍓,與TP5共同作用🎭,促進了T淋巴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進一步增強抗CRC免疫效應。
該成果以三牛娱乐為第一完成單位👩👩👧👧,三牛娱乐第一附屬醫院⚉☀️、重大疾病生物樣本資源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張曉鈿副研究員、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全國重點實驗室田海隆博士研究生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陳陽博士研究生為共同第一作者,鄭少江教授和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謝娜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科研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