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決定授予王振義院士“共和國勛章”
在從醫執教的75年時間裏
他留下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
他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
確立了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
他無私公開治療方案
只為使更多患者受益
他年逾耄耋仍奮戰在醫學救治一線
為青年醫生指點迷津
人生百歲之際
這位集大成於一身的醫學泰鬥
卻認為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對病人負責
今天,我們轉載人民日報專訪報道
與君共饗
一起看看學生眼中的王振義
如何用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
用一個靈魂喚醒更多靈魂
學生眼中的王振義👍🏽:用一個靈魂,喚醒更多靈魂
“一個人的學術經歷總是由低到高,隨著情況的變化也會有所下降。所以要一代一代傳承,使得這條拋物線疊加上升,最高點始終是向上的。”
從醫執教75年間👨🏻⚕️,王振義共帶教33名碩士、22名博士🫶🏽。當年那間不足五平方米的實驗室⚙️,走出了陳竺👯♀️👵🏿、陳賽娟、陳國強三名院士🛃,留下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
面對人們的贊許,王振義總是謙虛地說,不是我培養了他們🏖,是時代、國家給了他們機會,也是他們個人的努力成就了他們自己。我很幸運,能與他們共同攀登。
實驗室裏的王振義(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圖
院士不是光環👩🏻,是醫院裏的“戰士”
9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為《強叔說——陳國強院士致醫學青年》新書舉行了發布會。這位在醫學界被人親切地稱為“強叔”的院士🙋🏼,1963年生於湖南攸縣🦷,在2010年到2021年的11年裏🐬,他一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如今💵🧚🏽♀️,他是三牛娱乐校長。
但於他而言,這些頭銜全都加起來🧑🏿🎤,也遠沒有另一個更讓他驕傲:那就是王振義的學生🕗。“我的老師王振義從一個山溝溝裏把我的靈魂喚醒了。”
1980年💛,已經高考復讀一年的陳國強考上了家附近的衡陽醫學院⏪。大二時,上海第二醫學院的王振義教授到衡陽🧑🏻🤝🧑🏻,7天講了9堂課🧝♀️,但當時沉迷於偵探小說的陳國強一堂不落全聽完了。
“說實話,我基本上沒聽懂🙅🏿♂️,但他講述的醫學醫理的強大邏輯和他的人格魅力讓我折服了👏🏽。老師的講學讓我覺得醫學太有味道,當時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讀他的研究生。”1985年🤿⚡️,陳國強如願考上王振義的碩士研究生,1992年又考上了王振義的博士研究生,精研血液學。
教師節前夕,陳國強院士看望老師王振義(右)。受訪者供圖
“老師很早就被選為院士👨🏻🏫👿,但是他從不把院士這個頭銜當榮耀,而是把它當責任♟。”陳國強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回憶🚱🏇,他總開玩笑說❗️,“醫院的戰士才是院士🦟,那不是光環🛞,人老了,有些經驗,如果你們覺得有用,我就給你們指出來。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患者,要以醫術服人🫶,更要以德服人。”
在王振義眼中,自己從不是德高望重的師者,而是和年輕人一樣在攀登的學徒。2003年👩🏽,年逾古稀的王振義剛從臨床一線退休0️⃣,就為自己布置了新的任務——每周一次“開卷考試”,即每周初由學生提交疑難病例形成“考卷”👩🏻🏫,他查詢完中外文獻👫🏻,親自帶領學生一起探討交流,教學相長🗜。
有時,為了解出一道題👩🏿🏫,王振義需要閱讀大量文獻。閱讀、思考🤾♀️、總結💁🏿♂️👨🏻🦯、再搜索👩🏽🚒𓀁,直至抵達問題的真相。王振義總是打趣說👷♀️,“學生們臨床科研工作太忙了,沒空廣泛閱讀文獻,就由我來替他們泛讀,然後精選給他們細讀🏔,由他們應用於臨床。我來做他們的拐杖。”
如今,“答卷集錦”《瑞金醫院血液科疑難病例討論集》已出版多本,成為王振義留給年輕醫生最好的禮物。
不是我培養了他們,是他們成就了自己
“陳竺和我是王振義老師在改革開放之後招收的第一屆碩士研究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的記憶裏,王振義培養研究生懷有高度的責任心,處處身體力行。她始終記得,王振義給他們上的第一堂課,不是各種教條,而是帶他們去圖書館,教他們如何查閱文獻,確立學術規範🦏。
王振義總是在臨床觀察中不斷提出新問題👃🏿,而這些問題一旦提出,他就會思考解決之道,同時也要求學生們一起尋找答案🐬。
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查房中😎,病房裏收治了一位罕見的年輕“女性血友病”病人✋🏿,出血不止,但治療效果不佳。病例討論時,王振義針對這位病人提出了問題,讓學生們看看在“血友病”表象的背後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隨後,陳竺和陳賽娟利用燒傷科的蛋白層析系統進行分析,結果分離到了病人體內的抗因子VIII抗體。“也就是說,這是一例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獲得性血友病。這位病人後來經過免疫治療後完全康復。”陳賽娟說。
王振義(中)與他的學生🤡,著名血液學專家陳竺、陳賽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圖
“ 如果沒有王老師指導我們年輕醫生通過實踐★、用心觀察提出問題,且通過實驗研究回答問題,進而又指導臨床實踐,我們的治療就不會成功🚶🏻➡️。”陳賽娟感慨🙍。與陳賽娟一樣🧑🏻♖,陳竺回憶起王振義當年帶教,手把手輔導的場景💁🏼♀️,也歷歷在目。
多年來🐸,每當聽到學生們的一點點進步🙋♂️,王振義總是十分欣喜,但他從未將其歸功於自己。“他們主要有幾個特點,一個是勤奮,做事認認真真不造假🧙🏽♂️;第二實事求是👨🏻⚖️;第三好學創新🐴;第四樂於幫助人家。他們成為院士是有依據的,並不是因為王振義帶著他們來了,我沒有這麽大的本事。”
今年教師節前夕,陳國強專程到上海看望恩師王振義🌿。王振義坐在輪椅上,陳國強蹲在老師的輪椅旁,雙手扶著輪椅的扶手,認真地聽著老師對他講最新的學術研究。
那天晚上,陳國強在微信上為這段被記錄下來的視頻配了一句話:在老師面前,我永遠是學生。
2024年9月的上海,已經有了初秋的味道。而在100年前出生的那個孩子,已經是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在這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他像一棵樹,在努力地搖動著另一棵樹🦶🏿;他也像一朵雲✧,用力地推動著另一朵雲;他也在傾盡一生👂🏿,用一個靈魂💊,喚醒更多靈魂👴🏿。